怎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?
爱孩子,但不要给孩子太“满”
和孩子相处时,家长可以多拥抱和亲吻孩子,并通过一些有爱的行为,比如一起打闹、陪孩子玩耍等来表达自己的爱意,而不是只做“三陪”(陪你写作业、陪你玩手机、陪你吃饭)不陪伴。在此基础上,也不要给孩子太满的爱。无论家庭条件如何,都不建议家长什么都按照孩子的心意来,否则他们就会被过度满足和娇惯,从而变得不懂得感恩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,甚至形成控制欲强,占有欲强,缺乏安全感的“妈宝男”(妈宝女)性格。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适当、有益的挫折感,比如平时多表扬,偶尔批评;平时多满足,偶尔拒绝。这样既能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抗压能力,也能慢慢认识到,自己不是生活的中心,从而更有同理心。当孩子以后走出家门,进入幼儿园、学校或者社会中,在遇到不如意之事时,就会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常自省,培养“会”爱孩子的父母
父母自省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:
一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情感。父母需要认识到,自己的感受和孩子有关,但不完全由孩子造成。要明确的是,无论孩子表现如何,自己都有义务尽全力去爱孩子。同时,也要积极地处理自己过去的经历中未解决的情感问题,不要将不良情绪迁移到孩子身上。
二、和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。虽然父母和孩子是彼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人,但都要认识到他们彼此是独立的个体。父母不是孩子人生之路的代替者,而是引路者。平时应给予孩子适当的情感空间,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太好的问题行为时,应适当地保持距离,比如冷处理、不插手等。当父母和孩子都冷静下来,理智回归,再一起解决,会比互相控制和争执效率更高。